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注册  
无障碍|
今天是:
察布查尔县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箭乡 / 察布查尔县概况
乡镇场概况 2024-01-10


爱新舍里镇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位于自治县西部阶地平原,是全县两个边境线之一。距县城30公里,距伊宁市48公里,距国家一类口岸都垃塔口岸18公里,省道313县穿镇而过,是自治县向西开放的最前沿。“爱新舍里”,锡伯语意为金色的泉水,因泉得名。曾是民国时期“河南县”县府驻地。1958年成立金泉公社,1984年1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爱新舍里镇。全镇总面积288平方公里;草原面积23.5万亩,镇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共有266条街路巷。

目前,爱新舍里镇各类企业9家,大型酒店2家。

文化旅游事业:爱新舍里镇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保护古建筑、老树古树,加大历史遗存遗迹保护力度,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新舍里镇现有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有纳旦木卡伦遗址等7处卡伦遗址,有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文物有依拉齐牛录关帝庙景区、乌珠牛录关帝庙、古墓,15个县级重点保护的古墓葬,1个县级重点保护的古建筑,1个县级重点保护的古遗址。还有距今已有近200多年,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居1处。有古树、大树112棵。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名,州级传承人2名,县级各类传承人若干名。

堆齐牛录乡概况

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属正红旗,锡伯口语称堆曲尔,汉语意为第四牛录。堆齐牛录乡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西23公里处,东距自治州首府伊宁市40公里,南隔乌孙山与昭苏县接界,西距国家一级口岸都拉塔口岸30公里,北傍伊犁河与霍城县相望,省道313线横贯全乡,是伊宁市往返都拉塔口岸的必经之地,处于大伊宁1小时经济圈内。

基本情况: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1988年8月建乡,辖5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全乡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9.9亩),草场28.8万亩,林地1.67万亩。堆齐牛录乡水土光热资源充沛,土地平整,幅员辽阔,交通便利,是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发展绿色有机农作物、食品加工业和现代畜牧业的理想场所。

自然条件:年降水量180-220毫米,年均蒸发量163毫米;无霜期148-153天;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在2810小时;海拔590-700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以灰钙土和盐化灰钙土为主。有机质含量约为1.56%-2.18%,PH值在7.6-8.5之间。全乡盐碱地约16000亩,占总耕地19%。

畜牧业资源:2018年底牲全乡牲畜存栏20416头(只),(其中:农区牲畜11482头只、牧区89769头只),牛918头 其中:奶牛为769头,羊18600只,马846匹,驴数52匹、、家禽3.3574万只,生产母畜 1.3760万头。完成正播面积12.88万亩,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2.2万亩、玉米7.62万亩、水稻0.71万亩,棉花0.42万亩、甜菜0.33万亩、油料0.15万亩、特色农作物1.44万亩、西甜瓜0.04万亩、大田蔬菜0.07万亩、大瓜2980亩、食葵120亩、制种玉米4800亩等,药材2100,景观苗木755亩,其他 195 亩。

锡伯文化:堆齐牛录乡以尊文重教著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锡伯族“锡老大人”锡吉尔珲、《西迁之歌》作者管兴才、锡伯族“汗都春”艺术第二代传人郑庆泰、锡伯族第一代音乐家文秀、现代诗人佘吐肯、中国首位三种语言书法家格吐肯以及自治县第一任县长沙陀、锡伯语专家佟加•庆夫等。

刺绣产业:近年以来,堆齐牛录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拓宽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利用各类项目资金60余万元,打造了具有本乡特色产业的刺绣就业创业示范园。创业园面积420平方米,集创业、就业、培训为一体,突破全乡刺绣产业从零星、分散、小规模、各自为战的生产模式转变为统一组织、统一培训、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模式,采取“合作社+创业示范园+会员小组”的模式,动员返乡大学生参与,发展壮大锡伯族刺绣特色产业。在该创业园的带动下,全乡锡伯族刺绣家庭作坊16个,注册中国锡伯族刺绣产品网店1家,有计划地定期培训学徒,同时还与江苏盐城开展交流互访学习活动,培养锡伯绣高级人才,全年销售锡伯族刺绣产品5000件,实现创收50余万元,达到年人均创收8000元、村集体增收3万元的目标。该创业示范园真正成为带动全乡就业、实现快速增收致富的主阵地。

产业规划:按照县委将堆齐牛录乡以生产生活服务区打造嵌入式协同发展样板的定位,来谋划产业发展定位,以突出生产生活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堆齐牛录乡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以井灌区发展高效适度规模化现代种植业为主,制种小麦、制种玉米、甜菜、大田蔬菜、甜叶菊、青贮玉米、爆裂玉米、苜蓿、林果等农作物基地,察南渠和察渠之间发展农业生产加工服务区以玉米烘干、节水灌溉设施生产、秸秆回收利用加工、肥料加工、饲料加工等涉农企业为主,沿Z766线公路以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发展花灌木种植区,规模畜禽养殖,大稻渠发展水产养殖,水稻种植。

孙扎齐牛录镇概况

“孙扎齐”系锡伯语,意为“五”,“牛录”是清朝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当时以近二百户人为一个牛录。孙扎齐牛录镇位于伊犁河南岸,东距察布查尔县城6.5公里,南接乌孙山,北面与绰霍尔镇接壤,西面与托布中心为邻,辖区总面积6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万亩,草场16.3万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孙扎齐牛录镇属于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辖区地势开阔,旅游资源丰富。

一、区位优势明显。孙扎齐牛录镇距县城6.5公里、伊宁市13公里,与农四师可克达拉市68团场毗邻,辖区有省道313线、县道719线等贯通全镇,交通便利。

二、旅游资源丰富。辖区有国家AAAA级景区锡伯民俗博物院、锡伯古城、靖远寺、关帝庙、娘娘庙以及新疆单体种植面积最大的伊犁河谷国家薰衣草主题公园、郎喀村哈萨克族特色民宿等旅游景区。其中,镇政府驻地的孙札齐牛录村2015年被国家农业部、旅游总局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镇村旅游示范点”,2016年被国家城镇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另外,主打哈萨克族特色民宿的郎喀村位于乌孙山脚下,山青水绿天蓝,民风淳朴,全村99%为哈萨克族,主要以发展优质红花、绿色畜牧业为主,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更吸引了上海锡伯族作家赵康林来此定居。

三、特色观光农业生机无限。位于县城近郊的雀尔盘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形成观光采摘为一体的草莓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共有温室大棚170座,其中草莓大棚85座。该草莓基地统一育苗、统一种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每年春节前后,草莓基地都会吸引来自伊宁市、县城等周边的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察布查尔镇概况

察布查尔镇是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核心区、发祥地,是察布查尔县的城关镇、中心镇,也是文化、经济、物流、商贸中心。位于新疆伊犁河辽阔的河谷盆地,东接纳达齐乡,南临察布查尔大渠,西邻孙扎齐乡,北与绰霍尔乡毗连,距伊犁州首府伊宁市仅14公里,距国家级一级陆路口岸45公里。

全镇总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7.48平方公里(老城区面积6.7平方公里),农村面积59.52平方公里。耕地92600亩。察布查尔镇分别与江苏省盐城市潘黄镇、盐城市射阳县盘湾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五工台镇结对成为交流合作友好乡镇。

全镇地势平坦,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有效光照时数达2846小时,无霜期177天,积温3800℃,年平均降水量222毫米,是天然优良牧场和各类农作物试验推广示范种植区。察布查尔镇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化覆盖率达到47.38%。

近年来,察布查尔镇始终聚焦聚力总目标,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主动融入大伊宁半小时经济圈,努力打造平安、富裕、健康、美丽、文明、团结、幸福城镇。

区位地缘优势突出。持续推进老城区棚户改造,打通断头路,S313线、S237线、伊昭公里、团结公里贯穿全境,全镇公路通达率达100%, 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全域发展提供了便利交通条件。

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充分借力1764文体公园、源圃园、西迁路、箭乡路等县重点项目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链,打造“处处皆可停留”的精品旅游名镇。

特色产业齐头并进。推行全域绿色无公害产业体系建设,创立“绿派”蔬菜品牌。依托伊犁琨源榛子合作社成熟的种植技术、管理团队、市场拓展等优势,打造集种植、观光、科研、加工为一体的“榛子产业示范区”。构建南岸干渠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天然氧吧带,打响察布查尔镇“水丽林秀、养生福地”生态品牌。

今日的察布查尔镇潜力无穷、商机无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察布查尔镇,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和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成就伟业。

纳达齐牛录乡概况

纳达齐牛录乡在清代为锡伯营正蓝旗,1938年属四区七乡。1945—1949年,复称纳达齐牛录,属锡伯乌合里达(总营)辖;1950—1958年,先后属三区、四区辖之七乡。1958年成立新生大队,属火箭公社辖。1966年划归县良繁场辖,改称前哨大队。1978年更名为纳达齐牛录大队。1980年,由良繁场划出归纳达齐牛录公社辖。1981年4月27日成立了纳达齐牛录乡公社党委,1983年成立纳达齐牛录乡人民政府。

一、地理位置

纳达齐牛录乡总面积65平方公里,位于县城以东2公里处,地处全县腹心地段,北以伊犁州奶牛场干渠为界,西与察布查尔镇为邻,南与加尕斯台镇接壤,东与良种繁育场为邻。伊昭公路横穿全境,伊察公路和察坎公路在这里与伊昭公路汇合,形成十字交叉点,313省道直通都拉塔口岸,是伊昭公路、新313省道、县乡道路三级道路的交汇点,交通十分便利,是自治县的交通要道。气温属大陆性北温带和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丰富的水资源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适合景观花卉苗木、水稻等农作物种植。

二、民族特色文化

纳达齐牛录乡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具有浓郁的锡伯族民风民情。全乡锡伯文化氛围浓厚,锡伯族文字、语言文化、萨满文化、民间表演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原生态文化得到完整的保留。锡伯族民族英雄图伯特生长于此,城北建有图伯特纪念馆,留存有关帝庙、娘娘庙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中建有图伯特文化广场、妇女手工艺刺绣中心、民俗旅游街、何耶尔.柏林故居等。

三、旅游产业发展

紧紧围绕生态立乡、旅游兴乡、文化强乡、产业富乡全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主动作为,着力强化生态文化建设,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大力开发特色生态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加快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和发挥乡村的文化功能,发展地域文化、人文历史、山水美景、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和绿色食品等具有浓厚纳达齐乡村特色的体闲旅游资源。结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结合保护、整理和挖掘地域文化和人文资源,发展农耕文明、传统村落、民族风情和农家情趣体验旅游项目;结合开发农家庭院和绿色食品的旅游功能,发展“农家乐”、民宿、客栈等休闲旅游项目。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行“乡游、村乐、民宿”联动发展模式,重点开发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等产品,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精心打造以稻田画、图公祠(关帝庙)、百年民宅、何耶尔·柏林故居等基地龙头,打造出“生态+旅游+文化+运营”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休闲品牌;积极打造以清泉有机水稻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旅基地,完善吃住游娱购一体化的顶层设计,重点以围绕酒店、农家乐、鱼庄、生态园、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全面招商,培育旅游市场,办好节日旅游节庆活动,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扎库齐牛录乡概况

素有“锡伯贝伦艺术之乡”美称的察布查尔锡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位于县城东南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距县城12公里,北邻奶牛场,距伊宁市11公里,东连69团、阔洪齐乡,南接海努克乡,北西出良繁场。距国家一类口岸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各100公里、62公里。占地面积51.7万亩,耕地面积7.8万亩。

一、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扎库齐牛录乡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水网纵横,水利灌溉渠系完善。有二百余年的农业开发史,水稻、伊犁大辣椒,西瓜、蔬菜、中草药、香料等特色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扎库齐牛录乡在保证粮食产能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科技型农业,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测土施肥、土地深松耕作等新型耕作方式。依托69团优势,争取支持合作,率先提升农业耕作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引进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优良品种,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亩均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培育特色种植经济带,扩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影响力,逐步形成以中草药、芳香作物、绿色果蔬等三个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化经营。积极主动融入“察布查尔”这一地理标志品牌,继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让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依托畜禽防疫合作社,提升动物防疫防治。扶持野猪、龙虾等特殊养殖,树莓、苹果等特色水平种植,让一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业,让林业成为既能产生绿色生态的社会效益,也可创造木材、林果经济效益的“绿色银行”。

畜牧业发展良种奶牛养殖、育肥业逐步成为重要的优势产业。全乡生猪存栏数达13800余头,占全县生猪养殖存栏总量的60%以上。优质奶牛2700头,育肥牛700头。家禽养殖34001.9万只。位居全县第一。

二、民族特色文化

全乡锡伯族文化氛围浓厚,锡伯族文字、语言文化、古代渔猎文化、萨满文化、民间表演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原生态文化得到完整的保留,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传统的手工艺品有刺绣、绘画、雕刻、锡伯文书等,锡伯民间刺绣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已初步形成产业。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集中精力谋划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产业振兴,依托临近伊宁市地缘优势,力促乡村振兴。发展特色锡伯特色餐饮,开发生态游、文化游、民俗游、自驾游、徒步游,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扶持民族手工刺绣合作社4个,发展民族手工业,以民族文化带动旅游产业。依托全域绿色示范区已编制现代农业+旅游规划,实现休闲、采摘、观光农业。合力打造小白杨故乡戍边文化展馆、哈奋木旦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乡村+企业”运行模式,芊和颐园花卉种植园、药王谷中药种植观光园等精品特色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力促乡村振兴。 

绰霍尔镇概况

基本情况 绰霍尔镇位于自治县城北,东与奶牛场相连,西与农四师六十八团接壤,距县城2公里、伊宁市10公里、伊犁河景观大道6公里,伊宁市过境公路南移国道218贯穿我镇,718线、719线从我镇交叉通过,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沿革 1975年为团结大队和博斯坦大队,1978年合并为铁匠布哈大队,1983年改县属园林场,1984年更名为绰霍尔园林场,1988年改设绰霍尔乡,2018年“撤乡设镇”,是自治县最晚建立的一个镇。绰霍尔寓意为下潮地、湿地的意思。


地域面积 全镇总面积51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32200亩,可利用草地面积5250亩、河谷次生林1.1万亩,自然水域面积达2000亩,伊犁河自东向西从我镇以北通过,拥有沿伊犁河丰富的水土光热、次生林、湿地等资源优势。

旅游发展 绰霍尔镇持续以“旅游业+”为抓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挖潜水稻产品加工、提升蔬菜品质、发展莲藕种植”等产业,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民宿旅游、稻田观光农耕体验游、绿色果蔬认领,丰富旅游商品种类。

按照“江南水乡·荷花小镇”的发展定位,根据博孜墩村及布占村现有湿地资源优势和广泛的种植面积,形成以“丝路花都”为示范,果蔬采摘、稻蟹小龙虾养殖、水上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项目。

围绕龙沟村蔬菜产业,建设蔬菜分拣区、保鲜库、交易区、优质育苗棚、停车场、管理区等配套设施,形成具有“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的现代设施年工业示范基地。

农业发展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完成小麦、玉米、水稻等绿色种植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依托融入“一市三县”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绰霍尔镇交通区位优势,抓住撤乡建镇的机遇,加快城乡组团式发展。坚持不懈地加强群众的教育和服务,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

种羊场概况

一、地理位置

种羊场位于察布查尔镇以西18公里处,机关办公地设在中心社区托布社区。东连孙扎齐牛录镇和第四师可克达拉市68团,西接堆依齐牛录乡,北与霍城县隔河相望,南与琼博拉镇和昭苏县接壤。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约41公里,省道313线贯穿全境,乡村道路畅通,交通便利。

二、土地状况

辖区总面积43万亩(286.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862亩(包括井灌区面积)。辖区主要有“五一”渠、察布查尔渠、察南渠、南岸大渠四条主干渠横向流过,水资源较丰富,能满足农牧业生产用水。

三、气候状况

辖区属伊犁河谷伊犁河灌区,年平均气温7.9℃,大于10℃积温3460℃,年平均最高气温16℃。全辖区冬春两季时间长,夏秋两季时间短,气候变化比较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夏季气温高,平均24.8℃,初霜期为10月下旬,终霜期为次年4月,无霜期146天,最长达177天。

四、基础设施状况

四个社区全部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有线电视、通调频广播“五通”。种羊场沿313省道东西延伸,交通便利,中心社区主街道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已发展成为自治县西部的人流、物流中心。

五、产业发展状况

产业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自治县重要的优质水稻、玉米种植基地、制种基地。种植业以种植优质水稻、小麦、甜菜、玉米为主。有州级特色经济作物54478亩,苗圃基地2200亩;畜牧业中羊占到83%,现有存栏16327头(只)。

良种繁育场概况

一、地理位置

良繁场为地方国营农牧场,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部平原区距县城4公里处,西邻纳达齐乡,东与扎库齐乡接壤,北通伊犁河,距伊犁州首府伊宁市仅有12公里,距国家一级进出口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40公里,距离国家二级进出口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约70公里,距伊宁市机场17公里、伊宁市火车站16公里。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使得城市大型农贸市场和口岸良好的出口效益对良繁场的辐射带动效益非常明显,目前已经形成有机水稻、食用菌、蔬菜种植为主的三大农业支撑产业。

二、土地状况

场域总面积85平方公里(12.75万亩)。全场耕地面积635公顷(9525亩),其中基本农田168.34公顷(2525.1亩);草地7515公顷(11.27万亩);林地25公顷(375亩);其他土地325公顷(4875亩)。

三、历史沿革

察布查尔县良种繁育场成立于1953年春,当时名称为国营示范农场;1958年改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示范农场;1963年又改为察县良种繁育场(简称良繁场);到1966年2月改名为地方国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场(简称县农场)。1969年6月30月,伊犁州革委会批示,同意察县农场成立革委会;1973年7月24日,经县委研究决定,将县农场担负我县良种繁育任务,其体制不变,到1975年6月10日县党委根据良繁场有关体制问题的意见,再次作出决定良繁场名称不变,作为自治县良种繁育基地。

四、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良繁场充分发挥良种繁育的传统优势和良好自然禀赋,从2008年21亩有机水稻发展到现在的1018.9亩,已通过有机水稻基地和产品认证,成为自治县重要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设施农业按照常规蔬菜抓品质、温室瓜果抓特色、食用菌产业抓品牌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全面促进蔬菜产业种植向多元化、高品质、高效益方向发展。目前,形成占地2000亩,投入生产1419座棚的生产规模。目前,主要种植艾菲特西红柿、荷兰无筋豆、西葫芦、瓜果等312座,年总产量达到3200吨,共实现产值6400万元。

食用菌生产面积12万㎡,已有16年历史。目前投资1亿元,已建成占地600亩的食用菌科技产业园,新建食用菌生产高标准温室230座;新建食用菌生产厂房及菌棒生产厂房2座,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伊犁设施农业效益最好、新疆规模最大、西此一流的外向型高档食用菌科研、培训(实训)创业、菌种繁育、生产、加工包装和出口基地。目前,主要种植平菇、花菇、双孢菇、香菇等菌类,年产量达到1000余吨。产品主要依托良繁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近销伊犁州直范围,直接出口至哈萨克斯坦。

五、“农垦文化”精髓内涵

良繁场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承农垦文化精华,着力打造“农垦文化”特色品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认真研究、深入挖掘、继承弘扬农垦精神。

良繁场场部院内有一棵五角枫树,这棵枫树就见证了60多年来良繁场的农垦发展史。听前辈讲,农场的建设者们在建场之时,种下了这颗五角枫树,五角枫树的每片树叶都有五个角,象征着人人平等,蕴含着热爱祖国、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开垦荒原、无私奉献的五种精神,建设者们希望每个造福良繁场职工百姓的人都能拥有清廉之风、浩然之气,并能将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米粮泉乡概况

一、基本情况

米粮泉乡与伊犁州首府伊宁市隔河相望,地理位置为东经81°20′36″~81°20′54″,北纬43°40′18″~43°42′30″。辖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万亩,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唯一的回族民族乡。

二、历史沿革

米粮泉乡地处伊犁河南岸,地貌构造属伊犁河水系冲积平原,是察布查尔县最古老的绿洲之一。境内海拔最高点为620.4米,最低点609.7米。土壤类型主要属盐化潮土,在部分扇缘低洼处河叉低地,又分布有淡色草甸土和少量沼泽草甸土,整个地貌呈平坦,无明显侵蚀现象,是个宜农、宜牧、宜林、宜渔的好地方。北有著名的伊犁河,由东向西流经整个北部境界,境内流程约8公里。伊犁河诸多自然支流河叉之河漫滩上,茂生次生林,俗称“鲁喀布占”(即黑刺林),面积约有16平方公里,长有毛柳、沙枣、黑刺灌木等植被。绰霍尔河自东向西蛇形流经南部境界,境内流程约7.5公里。该乡的农牧用水皆由绰霍尔河引水。

1950年以前,米粮泉在行政区划上一直归二乡(即寨牛录)管辖。1950年隶属三区,1958年撤区。组建人民公社时,回民庄划归火箭公社管辖,改称米粮泉大队。1966年米粮泉大队由火箭公社划出,并入伊犁州属察布查尔奶牛场。1980年由察布查尔奶牛场划出,归为察布查尔县农林局直属大队。1982年底单独成立集体所有制水稻农场,即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稻农场。1984年11月建乡,因水泽丰茂、盛产大米而取名“米粮泉”。同年组建米粮泉村、阿顿巴村(江波村)、克米其村三个村民委员会,成为察布查尔县境内唯一的回族民族乡。

三、区位条件

(一)地理位置、生态优势

距离伊宁市14公里,距县城20公里,东邻农四师69团,西接州奶牛场,南至绰霍尔河,北临伊犁河,X714线贯通全境。海拔高度600-1300米,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地形呈长方形状,地势南高北低。该乡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乡,项目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甜菜。

地块整体较为平坦,地势南高北低,背倚天山,北临伊犁河,形成依山傍水的生态格局。作为城郊乡充分利用这一城郊乡的地缘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沿伊犁河旅游业、休闲观光采摘和农家乐产业。沿伊犁河有3000余亩的次生林、湿地,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风水宝地。南邻绰霍尔河,北邻伊犁河,纵横交错的河汊滩涂以及丰富的淡水资源是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的最佳场所。伊犁州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紧邻本乡,为今后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2009年9月米粮泉乡被州党委命名为新农村建设示范乡,2010年10月被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授予“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2014年6月24日,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于2018年10月28日在全国评选出了128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其中,新疆仅有阿顿巴村获得该荣誉称号。

(二)水利、交通、自然条件等情况

区域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冲洪积扇中上部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埋藏较深,含水层岩性为砂砾卵石层,透水性好。

地表水源为伊犁河水,伊犁河属于山地冰川融水和夏季山地暴雨降水补给型河流源于天山山脉,自东向西流流出国界,最后注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卡普恰盖水库。因地下水补给少,南北纵坡又大,加之渗漏迅速,因此地下水位低,并易于自然下泻,不存在地下水危害问题。

察布查尔县近年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县城基础设施改造,使原有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初步形成县乡交通网,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已建成全沥青四级公路,大大改善交通条件,总体规划路网主要分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米粮泉乡东临奶牛场、西临69团,紧邻古老的伊犁河水,与伊犁州首府伊宁市隔河相望,交通便利,阿顿巴村离伊宁市二道桥只有三公里。伊宁市一桥沟通两岸,面临三个正县级单位区位优势,这是全县唯一。距国家西部最大的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90余公里,距都拉塔口岸仅70公里。X714线横贯全乡,察布查尔县城际公交402路直通本乡。

米粮泉乡有特殊的地形和地貌条件,地面整体较为平缓,该区分布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 al+pl),主要为耕土、粉质粘土、砾卵石为主。有机质含量在290左右,土层深厚,比较肥沃。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地貌单元为伊犁河南部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呈带状展布,总的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地域辽阔,形成河谷阶地平原的地貌单元。年平均气温5-7.5℃,年降水量170-350毫米,无霜期140天,宜农宜牧。平原区东西向纵坡约1/150~1/700,南北向纵坡约1/20~1/60。

境内设有有线可通往全州、县、市各地,通讯网络全覆盖,通讯便利。供电由察布查尔县供电公司供应,水源由伊犁河水引入。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光照充足,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春长,冬季寒冷,夏秋短,夏季炎热。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10.7h,气温日差较大,无霜期161天左右。年最大冻土深度106cm,年均降水206mm。多年气象观察资料如下:

年平均气温:7.9℃

年平均风速:2.5m/s

年平均蒸发量:1614.3㎜

极端最低气温:-43.2℃

极端最高气温:39.5℃

年平均降水量:206㎜

年蒸发量:1614.3㎜

年主导风向:E

年平均风速:2.5m/s

米粮泉乡年平均气温7.9℃,大于10℃有度积温3389.1℃,年日照时效2810.7小时左右,年降水量206毫米,年蒸发量约1614.3毫米,无霜期161天,海拔高896.5--900.5米之间 ,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特别有利于经济村的牲畜安全越冬。


加尕斯台镇概况

加尕斯台镇位于察布查尔县城东南部,地处高寒山区,距离县城35公里,东与海努克乡相邻,南隔乌孙山与昭苏接壤,西与伊河南岸新区乌库齐为界,北与纳达齐牛录乡相毗邻,紧邻伊南工业园和伊泰工业园。区域属半荒漠干旱气候,土壤基本属灰钙土,间有部分栗钙土,有机质含量2%。除丘陵或部分地区外,土层较薄,一般土层厚度1米左右。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热量资源和光热资源最丰富,年平均气温7.9℃,≥10℃年积温3579.5℃,年均日照时数2813.9h,年太阳总辐射562-572kj/cm,太阳辐射量年均401kj/cm,年降水量205mm,平均蒸发量7614mm,无霜期150天左右。海拔800-1200米间为逆温带。

2018年6月7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撤乡建镇。全镇总面积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万亩,草场57.2万亩,林地3.3万亩(果园7千亩)。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种植作物主要有红花、红豆草、小麦、玉米等。辖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初步探明有煤、金、铜、铁、铅、石灰石、建筑用砂等矿种。旅游资源有夏季旅游的察布查尔县最高峰-白石峰景区、加尕斯台水库,冬季有距离伊宁市最近的高山滑雪场-努拉洪滑雪场。

为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加尕斯台镇党委、政府积极思考、谋划,将加尕斯台镇定位为生态乡镇,突出发展为“有山、有水、有树”的生态理念,围绕生态强基础、强产业以产业振兴促进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在努拉洪布拉克村在现有基础上,以打造全疆“牛庄”为定位,本着“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注重实效、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托伊犁创锦犇牛牧业有限公司,突出“牛产业”,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规划,以天然地理优势,广纳各地游客。

海努克镇概况

海努克镇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南部丘陵平原地,距县城25公里,东北与阔洪奇乡和扎库齐牛录乡相邻,南与天西林业局察布查尔山区林场相连,西与加尕斯台乡和纳达齐牛录乡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约1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约45千米,总面积约280.14平方千米。地处海拔600米~1300米。

一、新疆“塔兰奇”文化的发祥地

“塔兰奇”在蒙语称呼语中,“塔兰”含“种子、谷物、耕地”之意,加上词尾“奇”构成种地人、农夫、庄稼汉等名词含义。最早的伊犁维吾尔人是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办事大臣阿桂由阿克苏等地拣选维吾尔人300名,在清军护送下,携带官办的耕畜、农具、籽种和口粮,抵达伊犁河南岸的海努克,安设村堡,整修水渠,垦地播种。初垦成功,极大地坚定了清政府推动移民伊犁屯田事业的决心,从此拉开了维吾尔人移民到伊犁屯垦的历史,一百多年间,在建设新家园过程中,塔兰奇人创造了绚丽的塔兰奇农商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和文学艺术。

二、旅游资源丰富

X716、X719线、Y054线贯穿而过,交通便利,形成环伊宁市半小时经济圈,全乡有民族特色餐饮40多家。投资1000万元,建成两座标准化足球体育活动中心,吸引众多乡镇及周边县市足球爱好者前来看球打比赛。各街巷分布着欧式建筑、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等各式建筑在这里完美体现,居民家中大多种植花草、果树,蔬菜、搭葡萄架子,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与格局,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农家大院。海努克有"苹果之乡"的美誉,栽种苹果的历史悠久,保有万亩优质果园。切吉沟横穿乌孙山脉,风景秀丽,草原广袤,吸引众多旅游爱好者前来徒步旅行。境内主要历史古迹有元代“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迹。

阔洪奇乡概况

“阔洪奇”维吾尔语中意为“种甜瓜的地方”,蒙古语为“天鹅”之意。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南部山区,距县城37公里,东临坎乡,西接海努克乡,北邻六十九团,海拔1275-1360米,地势南高北低。

经济发展情况:全乡总面积6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3万亩。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全乡耕地按灌溉条件分为三大区域:即大河灌区、南岸罐区和三水罐区。

坎乡概况

坎乡位于察布查尔县最东部45公处,距伊犁州首府40公里,东与巩留县相邻,南与特克斯县接壤,西接阔洪奇乡,北与伊宁县隔河相望,俗称察布查尔“东大门”,是一个典型的农牧并举的山区乡。坎乡以产煤驰名伊犁地区,素有“坎”(矿)美名。全乡总面积612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全县煤炭资源丰富,精查储量303亿吨,远景储量1600亿吨以上,坎乡阿勒玛勒沟、察布查尔沟蕴藏量大,储量位居全县首位。境内拥有伊泰集团380万吨煤制油项目,其原(燃)料供应全部在本域实现自给。除煤炭资源外,还有黄金、铁铜矿石、水晶、粘土矿、石灰石、沙石料等矿产资源,其中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亿吨。

旅游资源:境内拥有万亩成片有机水稻田园风光、五万亩次生林和湿地、千年榆树沟和杏子沟、高耸的青松雪山和野杏林、白桦林、乌孙山牧场等自然风光,有上百年历史的察渠、察南渠龙口和卡拉塔木吊桥等历史文化资源。全境可一日见四季,随季更新景色,具有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丰富资源。

区位优势:坎乡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东部,俗称“察布查尔东大门”,地处四县交界,系交通物流枢纽。总面积612平方公里,东西宽17公里、南北长45公里。距县城45公里,距伊犁州首府城市30公里,距国家一类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100公里。察坎柏油路横穿全乡东西,东接三县、西通口岸,交通便利,是工业产品、有机农副产品运输、集散必经之地。

水土光热:全乡海拔介于650--3800米之间,地貌特征呈阶梯状展布,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系全县工农业生产命脉所在,灌溉全县上百万亩耕地的察渠、察南渠、南岸干渠和伊南工业园区供水工程从坎乡取水、贯穿全境。耕地面积10万亩,是规模化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天然之所,目前已种植有机水稻近万亩,取得了欧盟有机转化决定书、察布查尔地理标志注册加工生产许可证,取得《中国有机产品证书》。

经济发展:全乡以农牧业为主,其中耕地面积10万亩、草场60万亩、林地3万亩,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花为主,特色种植有机水稻1万亩。2018年成功引进3家农业龙头企业搭建政府主导、企业托底、农民主体的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万亩有机水稻基地产值突破7300万元。发展千亩稻蟹间作和水产养殖,本地冬投、幼体培育两项突破开创全疆先河。全乡标牲畜存栏达4.8万头(只),同比增长7%。自开展农村土地确权以来,已完成60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草原划定颁证。完成沙尔孜村和阿勒玛勒村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修复。


琼博拉镇

基本情况:“琼博拉”系维蒙复合词,“琼”,维语,意为大;“博拉”,蒙语,意为雄驼。源于山沟名,后成为地域名。琼博拉镇位于乌孙山下,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镇,主要农作物有红花、小麦、玉米、苜蓿、红草及油料等。全镇占地面积68万亩(454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在琼博拉镇海拔962-3200米左右,丘陵地带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以煤、页岩、粘土、石灰石储量巨大,是高品质的工业原料。有1个矿点,且产品质量高,煤种为长焰-不粘煤及其过渡类型,杂质含量低,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热量、弱含油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生活用煤和化工原料。

种植业资源:自然草场面积38万亩,人工草场面积2.2万余亩,耕地面积5.79万亩,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红花、红豆草、苜蓿等为主。土地平均坡度均在15度以上,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高,平均海拔1300米,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

畜牧资源:畜牧业以养羊养牛为主,现育肥存栏牛1404头,育肥存栏羊13906只,草原15385亩,有优质的牛奶和羊肉及牛肉产品。

旅游资源:琼博拉镇区位优势明显,冬暖夏凉,交通便利,往东走有伊昭公路,向西走是都拉塔口岸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乌孙山下的琼博拉森林公园集林海、草场、高峡、奇峰、雪原、垂岩、小溪于一园,既与华山竞险,又同黄山争奇。万亩河谷次生林环绕伊犁河绵延数十里,冬季冰雪覆盖,银装素裹,夏季林密树茂,郁郁葱葱。游人置身其间,能真正体会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美妙感觉。山上有泉水、沼泽地、海螺化石等,更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在这里,有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有以年一次的阿肯弹唱、姑娘追、叼羊、摔跤比赛,有最朴实的食材:马奶子、酸奶疙瘩、土鸡、羊肉、树上干杏、羊肚菌等美食让人流连忘返,有风情别样的民宿客栈,春天有万亩红豆草节,热情好客的琼博拉人民欢迎四方来客。

琼博拉避暑小镇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商机的土地,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一方潜力巨大的投资热土,一个发展创造的广阔舞台。美丽避暑小镇欢迎您!